close

我自己是老師,
我自己是個普通老師,
我身邊都是老師,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教學哲學,
每個人也都有各自的風格和特色,
如八仙過海,各顯神通!
這些教育夥伴的表現常常讓我驚艷,
但我也需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看輕任何人,
因為,
總有些老師讓我搖頭~

最近想做的事就是組織老師的"反省會"(分享或分擔),
醞釀很久了,卻很難開始,
教育的頹敗是一個國家最大卻最容易被忽視的危機,
這幾年來,校園環境和氣氛的改變,非常微妙,
老師們也難辭其咎,
我們不能繼續眼睛長在頭頂上卻住在井底,無視社會脈動和走向。
基礎教育除了要求老師的學歷能力之外,
願意陪伴,懂得陪伴的特質,可能更重要啊!

遇到「恐夫子」,家長怎麼辦?

「彩虹好漂亮!我想把它剪下來,做成衣服,送給媽媽!」初學寫作的小二生,寫出真情流露的句子,老師的評語是:「這樣不可以!要寫真正會發生的事!」

「你太皮,要自己一個人坐!」台北有位國小導師,叫一名學生扛著桌椅到科任教室上課。
有的老師動輒採取「連坐法」,一位國小家長反映,孩子常常無辜被罰寫課文到深夜;另一名國中導師,曾因班上一個學生上課打瞌睡,就要全班罰站一整天。
有的老師怒氣一來,歇斯底里,提高音量,不斷對學生嘶吼辱罵;有的則是暴力相向,大動作的揑、踢、推、打,不當體罰涉及生命安全……。
這已經不是我們心之所嚮、仰之彌高的孔夫子,而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「恐夫子」。憂心的家長還來不及等待孩子開竅,就要先關心這幾個老師何時開竅。
大多數的教育工作者,選擇這個領域,是為了能有機會,對年輕孩子的生命帶來正面的影響。少數老師卻一反初衷,成為孩子的負面教材。
美國一位曾擔任過高中校長的艾.布爾博士相信,在一所學校裡,一定有三種老師:明星老師、後盾老師和普通老師。明星老師為數極少,約佔全校老師的三%到一○%,他們備受尊崇,家長經常要求安排孩子編進他們班。後盾老師佔八○%到九○%,他們是穩定認真的好老師。而所謂的普通老師,說「普通」是仁慈了點,其實就是問題老師。

負面教師孩子的夢魘 
對許多孩子而言,學校是他們一天的重心,而和他們相處的老師,足以影響他們的每一天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。好老師可以讓學生日日是好日,難搞的老師卻足以成為夜夜夢魘。
一個負面範本的老師,每天在校至少影響二十五到一百五十個孩子。有個老師說得好,「一名失職老師比一名失職的外科醫師還要糟糕,因為外科醫師一次只會開一個人的刀。」但失職老師對學生和家長所造成的傷害,難以估算。家長遇到問題老師,往往進退兩難,因為擔心孩子是老師的「人質」,一旦惹老師不高興,除非自己轉學,不然很難避免老師「挾怨報復」。
綜觀難搞老師的問題,盤根錯節,概分以下三大類型:
一、教學不力型:
一般在國中小爭議較多的教師問題,絕大多數是教學不力。特別是國小,強調通才教育,在排課上,老師被分配到哪一科,就得教哪一科;而只要是接班導的老師,不論自身專長,都要把國、數兩科接下來。老師若無法發揮教學專長,學生的受教權益直接受到影響。
在小學現場,英文老師教體育,音樂老師教國文,類似的非專長性教學,已經是普遍的現象。一名國小家長舉例,孩子班上的自然課是由該校處室主任兼課,上課教不來,還說,「聽不懂沒關係,這些都是國中程度的課程。」月考成績公布,該班成績明顯落後其他專科老師授課的班級,家長們只好相約買參考書,回家自己教。
台北市國小學生家長聯合會常務理事王熙隆就感嘆,「教育體制為何不能像醫學院,實習一年,再住院(駐校)三、四年,師資培育難道不重要?教育是國家的根基!」
曾在國小任教十餘年的師鐸獎得主葛琦霞指出,教學不力的老師,需要透過學校輔導機制協助,藉由傑出老師的帶領和學年共同合作,擴充老師的教學方法與經驗。
家長怎麼辦?
葛琦霞表示,有些老師有說不出口的困境,家長可以把老師當朋友,問老師是否有需要幫忙的地方。比方說,有些年長老師不諳電腦,若家長可以幫忙打字,就可以減輕老師很大的負擔。家長在協助的過程中,也要記得問老師,「這樣方不方便?」以免影響老師的專業自主。如果孩子上課聽不懂,家長可以詢問老師在家該如何教,或請老師重新講解。
二、自我防衛型:
在少子化浪潮及開放家長參與校務運作的趨勢下,有些家長過度保護孩子,三天兩頭往教室跑,極力伸張孩子的權益,甚至有家長強迫校方讓他們進班,每天輪流坐在教室後面,監督老師上課。
很多滿懷教學熱忱的老師,在家長的強勢作風下,熱情遞減,學會冷漠以待,只維持形式上該做的部分。王熙隆直言,「家長參與校務是好事,但過分爭取權益,就變成『全國最大黨』了。」
家長怎麼辦?
葛琦霞指出,家長要認清自己的角色,溝通時,切記從家長的角度,請教老師有關教育上的建議。家長若把自己當成老師來指導老師,會為實際從事教學的老師帶來極大的困擾,而以「專業自主權」來保護自己。
以作業量來說,老師在校出作業,其實並不清楚孩子在家需要多少時間完成,每個孩子寫作業的狀況也有個別差異,如果家長覺得作業太多太難,一定要具體告訴老師實際的狀況,如:孩子花了多少時間,做了哪樣功課……,幫助老師掌握孩子的學習狀況,調整作業的型態、分量及難度。老師需要家長持續溝通,才能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,調整教學方式。
三、情緒失調型:
老師也是人,有自己的工作、生涯、社交和家庭問題要面對。很多老師善於教學,卻不知如何調適壓力,因而產生情緒問題。
情緒問題的來源,其一是工作壓力。從小一開始,學校就有注音符號闖關、月考成績及班級經營等各項評比,表現不佳的老師,會被質疑個人專業能力不足或班級學習成效不佳,「為何這班亂七八糟鬧哄哄,那班學生乖巧氣氛佳。」而國中老師更要面對龐大的升學壓力。再者,很多實際參與班級活動的家長都深切感受到,有些孩子的確難以管教。

據台北市一所公立國小統計,該校每班至少有三名特殊生,全校加起來,可以編上四到六班特殊生。全國教師會去年也曾有研究指出,國中、小老師光是花在輔導管教上,就佔了五○%的時間。
一名曾任教育局官員的家長觀察,有些學生的不當行為一再發生,碰上教師情緒管理的能力較差,「當情緒蓋過教育專業,就有可能情緒失控,甚至暴力相向,這和父母在家管教孩子也會抓狂,是一樣的。」
老師壓力大 也會有情緒問題 

此外,很多老師選擇在職進修,同時面對課業、教學和家庭等多重壓力,往往力不從心。「校方常常想,喬一下,一學期就過了,認為只要塞一個老師到班上,就對家長有交待,」一位家長透露,校長明知老師壓力過重,還是簽同意書讓老師進修,卻不調整老師的工作量,或為老師提供紓壓管道。

台北市教師會文宣部主任羅德水指出,為避免老師因壓力過重而產生情緒問題,除了減輕課程時數、減少班級學生人數外,學校也應提供有力的具體支援。目前大部分學校的諮商輔導機制,包括心理師、諮商師或社工師,並未建置或編制不足,羅德水強調,「諮商輔導不可能一步到位,但教育局要依法行政。」
長期為老師、學生及家長進行諮商輔導的陽明山教師研習中心諮詢教授林麗純,從實務經驗中發現,許多老師在優秀背後承受很大的壓力。她觀察,通常會來協談的老師,至少有自覺,知道需要專業協助,但真正需要心理輔導的老師,反而不大會利用這種資源,或只是虛應校方要求,來諮商一次,就不再接受後續輔導。「改變需要歷程,不是聽一場演講或看一本書,就能立即改變,」林麗純說。
家長怎麼辦?
葛琦霞認為,不管老師是處於生氣狂怒或傷心冷漠,家長都要練習面對,先找出雙方可以溝通的共通話題,再由此切入,如:「我知道老師很生氣,如果是我,也會很生氣!」、「現在小孩很難教,老師一定很辛苦吧!」
如果老師行為不當,像是把作業本丟到地上,家長也要詢問:「發生了什麼事讓老師這麼生氣?」在老師說明後,也要提醒老師,這樣讓孩子很害怕,如此老師才會知道自己的行為需要修正。
葛琦霞強調,家長不能要求老師是聖人,但若發現老師確實有異狀,就要立即向校方反映,以免影響更多的孩子。

十招面對問題老師 
面對形形色色的問題老師,家長如何應對進退?綜合專家、家長和老師的意見,提出以下十大要點:
一、不要害怕溝通:
資深諮商心理師林麗純分析,家長有個弱勢,就是孩子在老師手上,在溝通上的確不易拿揑。有的家長怕老師難堪,最後為難了孩子;更多家長是把老師當成自己的老師,自己變成小學生,往往還沒開始溝通,就摸摸鼻子走了。有的父母害怕權威,有的喜歡挑戰權威,這些都會影響親師之間的關係。
葛琦霞在《跟老師快樂溝通》書中指出,家長覺得不要溝通以免生事,其實不溝通反而會生事,很多家長因為不敢、不想或不願溝通,而使問題一直存在,甚至衍生猜忌誤會,如此並不能幫助孩子。她說,家長首先要願意跟老師溝通,很多時候是家長想太多,只要善用溝通技巧,問題往往可以解決。
二、不要只聽單方意見,試圖了解真相:
林麗純建議,在溝通之前,先要多方了解狀況,不單從自己孩子的角度,也要多找幾個家長,從其他家長和孩子的反應,蒐集資訊。如果確實是老師的問題,至少可以先在心理上找到同盟,發現「原來大家都有這個困擾。」
前古亭國小家長會副會長林昭朴指出,有時親師意見相左,是來自孩子的描述,家長認定孩子不會說謊,但孩子多少會保護自己,孩子的描述也未必真實完整,往往造成誤會不斷堆疊,引發老師過度反應,加深誤解。
葛琦霞則提醒,蒐集多方意見的過程也要謹慎處理,蒐集資訊不等同閒言閒語,把想法告訴不相關的人,四處散播,反而會造成混亂。
三、放下成見:
家長不要預設立場,認定老師就是不喜歡自己的小孩,或是認為「自己都是對的」、「就是老師不對!」太多預設立場,或對老師存有偏見,都無法找出問題癥結,也會讓溝通失效。家長要相信「雙方都是為了幫助孩子」,才能使溝通順暢無礙。
四、先處理自己的情緒:
家長要面臨的一大挑戰是,當老師真的做了一些不該做的事,家長通常會對老師的行為感到非常情緒化,可能是不舒服、憤怒,或是受傷,這些反應都無可厚非。記得先處理自己的情緒,再處理孩子的事情。在尚未準備好以前,寧可暫緩,以免因情緒失控,模糊焦點,鬧得不歡而散。
家長若是容易激動的個性,不妨找其他較為冷靜的家長陪同或居中協調,就事論事,理性解決。林麗純提醒,最理想的情況,是和配偶商量後,一起和老師溝通,因為家長要面對的不只是老師,還有配偶,很多時候家長一方處理親師問題,沒處理好,後來演變成家庭糾紛。
五、掌握「解決問題為優先」的目的:
一般來說,家長的目的是在於「改變老師的行為」,而不是「除掉這個老師」。為達到目的,林麗純建議,和老師互動以前,家長要把握「解決問題」的原則,必須先清楚自己的立場和價值觀,知道自己堅持的是什麼、可以讓步到什麼程度、又希望老師給予什麼樣的回應。家長必須釐清的是,自己堅持的,是關乎孩子的教育,而不是情緒化的意氣用事。
若和老師初步溝通後,得不到正向回應,發現老師情緒不佳或不願溝通,家長可以表示:「我們是不是要另外找時間討論,還是請主任來處理?」為避免和學校交涉挫敗,父母最好尋求其他家長的支持,避免讓孩子單獨承受壓力。若知會校方仍得不到預期回應時,可能就必須尋求外力或民間機構的支持。
六、願意從老師的觀點看事情:
當家長願意從老師的觀點看事情,就可以避免陷入孩子的單一說法,也可以藉此訓練自己的同理心,減少老師的過度反應。如果不方便直接談論敏感問題,至少先透過對話,跟老師建立關係,了解老師的個性。家長可以這麼說:「我觀察到孩子最近開始不大愛上學,不知道老師對這件事的了解情況……。」、「老師會這樣處理,一定有老師的道理,不知道老師當時看到的狀況,和老師處理這件事情的看法是……。」
七、具體說明:
溝通時要說清楚事情發生的時間、地點和狀況,讓老師具體理解。像「上次老師說的話,我不大懂。」這種含糊其詞的說法,或「你是什麼意思!」這種情緒化的字眼,都要避免。老師每天說很多話,可能已經忘記說過的話;而情緒性的言詞,只會讓問題雪上加霜。
八、打破僵局:
如果雙方已有芥蒂,試著從對方同意的觀點切入,較能打破僵局。比方說:「老師,我也跟你一樣擔心。」、「謝謝老師讓我知道這件事。」如果老師還在為孩子犯的錯,而停留在生氣的情緒中,家長只要表達自己的態度跟老師一樣,不能同意孩子的行為,再把焦點帶回到「解決問題」的原則上,繼續溝通。
九、適當回應:
記得帶著善意的微笑溝通,不時把老師剛剛說過的話,複述一遍,確認自己沒有誤解,並適時給予回應:「這樣太好了!」、「謝謝老師!」只要簡單的回應,就能營造和諧的溝通氣氛。
十、回歸孩子:
林麗純強調,家長第一個要考量的,不是對錯問題,而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,什麼方式對孩子現階段最有益處。家長要了解孩子的處境,如果情況並不嚴重,有時父母不一定非要親自出面,也可以透過在背後支持孩子,讓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部分,負他應盡的責任,學習自己面對處理。
林麗純相信,「即使碰到再爛的老師,只要父母陪伴孩子,還是可以度過難關。」
遇到問題老師時,家長也要反省,自己是不是「難搞家長」。葛琦霞提醒,和老師溝通,切記不是為了發洩讓自己心情好,而是為了孩子好。所有的「策略」,目標都不是為了「對付老師」,而是為了跟老師有效溝通,親師共同協力,讓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 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mybest 的頭像
    amybest

    我愛白雪公主

    amybe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